指南无菌制剂下册—生物制品(单抗)—上游清洁验证
清洁验证是单克隆抗体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主要是针对与产品直接接触的非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设备系统。对这些设备进行清洁,并对清洁流程做验证的目的是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不锈钢反应器系统清洁验证示例
某单抗生产车间拥有6个6000L,的不锈钢反应器(如图所示),已知在种子扩增线是使用一次性反应器,在细胞培养阶段是使用 6000L的不锈钢生物反应器。
在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培养工艺中,对清洁验证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时,需要区分一次性使用系统和不锈钢系统。以下是针对不锈钢系统的清洁验证策略:
阶段1:清洁工艺设计与开发
细胞培养阶段的工艺步骤主要是复苏/扩增/培养/收获,目标残留物来源于过程中的培养基或培养基添加物、细胞碎片、蛋白残留、代谢产物、消泡剂、清洁剂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残留目标物类型,综合考虑黏度、溶解度、细胞数量规模及表达量等。
细胞培养阶段代表性污染物的物料应选择活细胞密度最高和产品浓度最高的介质,因此对涉及细胞产物的系统一般会选择细胞收获前培养液作为研究开发的代表性目标残留。
培养基配制系统应综合考虑培养基黏度、配比浓度、配制体积等,选择最难清洗的培养基作为残留目标。根据蛋白特性以及培养基/配制缓冲液,选择合适浓度的氧化钠进行清洁。如涉及特殊蛋白残留需使用其他清洁剂,需同时考虑清洁剂残留的研究。
根据生产工艺,选定某种最难清洗的缓冲液以及细胞培养收获液中间品作为最差条件,结合清洁参数进行小规模实验。结合不锈钢反应器的材质,针对不同材质/粗糙度进行分类,并考虑做TOC擦拭和淋洗水回收率的研究。需要注意研究物料的来源应具有代表性。特别在做清洁方法开发时,需考虑系统完整的边界,如重复使用的不锈钢系统范围,以及涉及的连接部件处、密封处均应覆盖,以确保清洁方法的有效性。建议在系统设计时考虑适合的材质以及可更换性和易操作的更换方式,避免清洁死角。
阶段2:清洁方法验证
方法开发完毕后,结合不锈钢系统的实际设计及施工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需考量系统中多个生物反应器的安装差异(如管路长度/阀门安装角度等)等因素,综合考虑生物反应器的机械结构物理特性构造的一致性后,可采用分组方法进行清洁验证。
分组方法:应依据分组中的生物反应器系统情况选择最差条件,执行三轮清洁验证,组内的其余反应器作为子反应器各执行一轮清洁确认。
最差条件应综合考虑输送管路距离、物料特性、介质在系统停留时长及清洁剂的溶解度等因素。主反应器的清洁验证轮次企业可结合自身工艺认知、平台经验及生物反应器等同性研究数据等综合评估,确保总清洁轮次不少于三次,以体现清洁工艺的有效重现性。
由于清洁验证需在生产条件下进行,因此在实际生产轮次中执行。清洁验证通常伴随商业化生产规模进行,建议在工艺验证结束前完成清洁验证。如配合工艺验证批次执行,需考虑两种验证策略的配合度。清洁验证未完成时,伴随每次生产进行相应的清洁确认,确保下一次生产的安全,直到清洁验证完成。
阶段3:清洁验证状态维护
初始清洁验证完成后,企业需根据验证结果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再验证的频率,通过周期性监控确认清洁工艺的稳定性。
企业可根据评估选择关键清洁效果指标,并使用统计方法来考察清洁工艺的稳定性。
该分阶段的清洁验证流程有效保障了单克隆抗体生产中的不锈钢系统的清洁合规性,确保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